该提问来自《第十七场使命心理学网络课》
问:我今年31岁,在工作中遇到临时被安排的额外任务,它不是我的工作,我也不想接受,因为我还有自己的事。
然后,我就说我还有自己私人的事情,现在没有办法去做额外的事情,但把工作推出来的人,他就会很具体地问是什么事、要用什么工具。
我按照自己的处理,结果要么就被强行安排额外的工作,别人就开开心心地下班玩耍,我自己在加班做本来就不属于我自己的工作;要么就是我发了一通脾气,不用做额外的工作,但自己就把领导给得罪了。
然后,其他同事会觉得我很不懂事,就不会做人。
强行把自己的任务给推出来的,是一个领导很器重、但我自己很讨厌的一个同事。工作方面,领导会比较看重他。
另外一个事,我逛街的时候给妈妈在实体店买了衣服,买了好几身,她嫌我乱花钱,就非得让我去把衣服给退了。
我说人家店家是不给退的,她就让我自己想办法,去调换成了姥姥可以穿的一套睡衣。
姥姥她很喜欢,但是不想要,她不好意思收,我就实话实说“这是调换的,你看看你要不要”。
姥姥收下了衣服,但妈妈就是吵,说我不会说话,说我读完大学连个话都不会说。如果我说这是我特意给姥姥买的话,姥姥心里听着会比较舒服。
我就很郁闷,因为我说特意给他们做事情的时候,他们都是不接受的。也没人教过我怎样说着好听的话就把事给好好地办了。
我就想着,如果我情商高一点的话,这些事情应该都会处理得很好,既不得罪人也能办好事,这是我的问题。
答:上述故事,我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积分。
上述题主所面临的职场问题,其实是一个积分的问题。
从积分的角度来理解,显然同事在领导眼里的积分是更高的,而题主的心态是不想挣积分,“下班之后,我要忙我的事儿”。题主没要跟领导建立一种关系的意识。
但在中国社会里,尤其讲究人情和关系。
如果我们要想活得好,不能说“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永远要有一块东西在中间地带,可以做、也可以不做。
我们做事的目标是什么?不是说这件事情该做不该做,而是我做这件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我很乐意帮领导的忙”。
如果做了一件事情,认为很辛苦、有很多的怨气,可能做了一点效果都没有。
如果做了一件事情,是帮领导的忙,这个时候就是在积累积分了,日后他会把人情还给你。
中国人理解做事情不是做事情本身,做事情还附带着一种对关系的确认——“我把你从外部的关系变到了内部”。
在职场上,要理清一个思维:我们在外部世界是要放大我们的资源,增加可以支持我们的人。
我们为什么要活在人家的规则里?
因为人家决定我们的升迁,我们是要用表现来换积分。换了积分之后,人家再还给我,我们再继续放大积分,人生才能往上走。
而积分的关键,就是换取信任。
所以,永远要表达“我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想支持你,因为我跟你是一个战线的人,我希望这件事怎么还能更好地帮到你”。更要化被动为主动,让领导感觉到“这件事我想得比你还要更多一点”。
这样,领导就会发现这个人可以用,以后就会交给你更重要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则会交给那些更拎不清的人干。
这个层级,叫亲疏远近。成为对方更亲近的人,自然会把更有价值的事情交给你。
为什么题主的同事会让领导来指派题主干活?因为题主在她的职场关系结构当中是一个在末尾的人。
这套规则是中国式的为人处世。
第二,区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一条光谱,可以想象两个点之间有无数小段的:有纯外部的关系,有偏外部的关系,也有偏内部的关系,有纯内部的关系。
怎么定义这个尺度?
核心的指标叫信任,信任度代表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偏外部还是偏内部的。
1)内部世界
当你和一个人的关系是全然、百分百地信任,即可以无条件地给出去,不担心对方会不会还给我,信任度是100%的时候就是纯内部的关系。
好比上述故事,在换信任的过程,如果对老板有信任,说“我今天努力工作一点,可能以后你会回馈我的”,这就是有信任。
但人与人之间,一定是创造信任的过程,积分一定是先让步一部分利益换取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去买东西,要先掏钱给人家,人家才会把东西给你。不会担心“我把钱给你,你没东西给”,这肯定需要有信任。
在人际交往当中,都要先付出一部分,再看对方是不是有机会给予积分的回馈。
在中国人情社会里,就是不断地换积分来换信任。有了信任之后,就可以兑换机会和利益。
2)外部世界。
好比现在有很多人买门票听网络课,肯定是信任我们有真正帮到你的东西。
但在直播的时候,很多人都搞错了核心:在直播的时候,他们把纯外部世界当做内部世界了。一分钱都没花,就希望我们不停地讲干货,这条反应链是错的。
在直播间,是纯外部的光谱。而进入【使命心理学网络课】,是往内部靠近了一点点。
大家如果信任,会再买三张门票进入我们的社群,就会知道我们是愿意回馈持续多次来和我们连接的人。
为什么很多人越走越近,而有些人永远停留在外面?
因为TA想在外部世界就拿到内部世界的利益,来一次就觉得自己必须什么都得要到,得不到就觉得好失望。
有些人是这样,只来了一次【使命心理学网络课】,然后觉得没有彻底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
没有办法,因为内部世界要讲的内容有很多,我们也没有机会一次就讲清楚,只能尽量让大家理解我们今天讲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需要很多的时间去消化。
就像我们的【使命心理学网络课】已经到了十七场,有些人第一次来就想一次性获得全部的17个包子。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
以上讲的内容,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一条光谱。如果身边信任的人越来越多,越能够建立信任,就能够在内部世界里拥有更多愿意支持自己的人。
第三,活出生命的色彩。
我能感觉到上述题主的能量现在是收着的,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被束缚在很多规则里。题主需要一场怒放的生命。
而绽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别人相助。
像我们这样专业人士都已经在帮你了,你需要一个过程,慢慢体会,先要活出生命的色彩。
我在20多岁的时候,还不太懂得一句话:“矫枉必须过正”。等到我30多岁的时候,懂得它是一个能量问题。
上述题主现在全是一堆情绪、一堆攻击,甚至变成了向内的攻击,要学会收放自如。
记住,学习是需要过程的,不要着急,题主可以慢慢体会、慢慢绽放。
主创团队 | 冷爱 方赏 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