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职业危机为何偏爱互联网人?|不宜高调

35岁职业危机为何偏爱互联网人?|不宜高调

作者|肖芳

编辑|文姝琪

尽管知道工作难找,很多步入中年的互联网大厂员工还是在今年选择主动失业。

主动失业并不意味着有明确规划。他们只是想先逃离身心俱疲的工作,有人还没等到股票兑现,有人想靠银行卡里10万元存款过一段没人打扰的生活……至于接下来要做什么,他们并不是很清楚,甚至陷入焦虑和迷茫——职场中年危机就在不知所措的一瞬间到来。

有人埋怨自己运气差,选错了领导和团队,本来想在大厂核心业务部门大干几年,实现百万年薪的梦想,奈何总是被领导质疑和针对;有人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经历并没有延续性,工作十多年一直根据市场需求转型,虽然已经有带团队的经验,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中,依然很难说清楚自己拥有哪些别人不具备的优势;还有人后悔自己没早点看机会,现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和原来薪水持平的岗位,不想委曲求全,就只能被动等待好机会到来。

从短期来说,这些主动失业的大厂员工还想找个薪水不比原来少、又不内卷的工作,连他们自己都知道很难——叫得上名字的大厂都在疯狂内卷,而且招聘需求不多。从长期来看,他们不知道还能在互联网行业从业多久,以及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棘手。

为什么当年怀揣改变世界梦想的互联网大厂员工纷纷陷入职业困境?

大厂打工哲学

我一位体制内的朋友几年前到互联网大厂面试时,感受到了体制思维和互联网大厂思维的巨大差异:他在体制内工作将近20年,想找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到退休,面试HR给他当头一棒,对方觉得他能干3年已经算很长了。

3年甚至不足3年就要跳一次槽,几乎成为大厂员工的惯例。一位2017年进入字节跳动的校招生到现在还能回忆起3年后要迫不及待离职的处境:和自己同期进入的同事相继跳槽,团队人员几乎重新换了一遍。最重要的是,离职的同事薪水都涨了很多,“还不跳槽感觉是自己有问题”。

业界传闻字节跳动的薪资“入职即巅峰”,其实类似的问题在很多大厂都存在:辛辛苦苦干3年薪资涨幅可以忽略不计,但跳一次槽可以涨30%。在阿里、腾讯、字节、快手、美团等几家大厂疯狂抢人的阶段,1年半跳一次槽,薪资即可涨30%甚至更高,职级也可以获得提升。

更早看透这套游戏规则的大厂人获得了更高的薪资和职级,而对团队氛围和工作内容认可、愿意留下来踏踏实实长干的员工则常常在三四年之后唏嘘不已:当年和自己薪资差不多的前同事,跳了两次槽之后,薪资已经比自己多了一倍。

一位非常熟悉游戏规则的大厂员工告诉我,大厂员工寄希望于通过努力工作,提升能力而获得涨薪,但其实提升能力是个伪命题,每家大厂的业务逻辑和价值观都不一样,看重的能力不同。跳槽涨薪的逻辑是平台背书,而不是个人能力。

在行业扩张期,平台和参与项目的背书能力尤其重要,跳槽涨薪便有了捷径可循。比如,你想从事电商行业,先在阿里电商业务获得一份P7的工作,两三年之后再跳去美团,职级涨到P8的可能性极大。

即使在公司内部升职,也是有捷径可循的。参与公司最受重视、最容易出成绩的项目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还要搞明白公司看重什么能力。以产品岗为例,腾讯看重从用户需求出发讲产品故事的能力,字节跳动则更加看重ROI。

大厂员工在升职加薪上的捷径受益于大厂人员规模的扩张,也是产品和服务走向成熟的结果。

在移动互联网早期,一款应用的产品团队不足10人,每个产品经理要独自操盘多个产品模块,需要持续思考如何方便用户使用,产品经理可以直接接触用户,用户反馈能够给产品经理更多认知和启发,这个阶段的产品经理能够快速成长。

2014年之后,移动互联网逐渐告别产品创意驱动的增长模式,用户增长更加依赖公司的战略判断和落地执行能力,组织越来越大,每个人的工作越来越细分。一个DAU过亿的产品,产品经理团队有上千人的规模,但已经很难做出让用户有足够感知的功能创新,甚至根本接触不到用户——他们的工作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如果说早期的产品经理是为用户服务,如今的产品经理已经变成为老板和汇报服务。

组织臃肿、分工越来越细导致基层和中层员工很难培养全局的商业视角。一位前淘宝的产品经理在三年前任职期间意识到,自己的领导具有非常强拆解和落地KPI的能力,但并不能深刻理解京东和拼多多是什么,在淘宝和竞品竞争过程中难以全局视角思考。这些发现让他越来越怀疑所谓的经验是否只适用于某一个老板或者某一家公司。

当然,更多的互联网大厂人关心的是能否跳槽去有增长红利的平台——最近两年还在增长的字节跳动几乎成为了唯一正确的选择。实际上,字节跳动除了TikTok之外,其他产品增长也基本见顶。

随着各家大厂都进入收缩期并开始降本增效,全行业的工作环境都陷入极度内卷中。大厂员工因内卷和毫无价值感的工作感到痛苦,但机会越来越少,涨薪越来越难,一旦脱离大厂,过去的积累就要归零,很多人陷入到不知所措的迷茫中。

他们甚至半开玩笑说“跳槽的尽头是字节跳动”。

中年人去哪儿了?

我近期见到的每一位大厂员工在谈及职业理想时,都提到了律师和医生——这是他们羡慕的职业,也是他们渴望寻找的职业方向。律师和医生可以干20年以上,不仅没有35岁中年危机,而且越老越吃香。

互联网行业恰恰相反,让各家互联网大厂引以为豪的就是年轻人多。脉脉数据研究院去年10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各家互联网大厂员工的平均年龄从27岁到33岁不等,其中字节跳动和拼多多员工平均年龄仅27岁。阿里、百度、腾讯三家成立20年以上的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1岁、30岁和29岁。

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也以自己处在一个年轻人居多的行业为骄傲,但他们终究会意识到,自己也会步入中年。

互联网行业的中年人去哪儿了?没人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但很多大厂人的中年职业危机正是从意识到周围同事中只有极个别领导超过40岁开始的。从体制内或者传统行业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大厂员工感受到的差别更明显:他们原来所在的单位(公司)职业发展路径有着非常强的确定性,可以用自己领导或者仰慕的技术专家来对标自己10年后的职业路径。但在互联网公司,同事大多是同龄人,没人知道自己10年后的样子。

实际上,现在互联网公司的年轻人也不知道10年前互联网行业是什么样子,但这一点都不重要。

我的朋友判官10年前在当时的风口行业担任产品经理,这个行业现在听起来已经相当生僻——安卓ROM。当时安卓手机生态还不完善,很多用户通过刷机来解决系统bug或者精简内存,而移动应用都要通过ROM预装分发,行业的共识是“ROM是移动互联网的风口”。ROM产品经理作为移动应用预装的商务对接和产品预装执行人,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

只是这种被风口加持的光环并没有持续太久,一方面手机厂商原装ROM体验已经非常好,刷机的人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时间证明,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入口是超级App而不是ROM。如今回想起来,判官也不觉得遗憾,因为在2010年到2012年,没有人意识到会诞生微信这样的超级App。

过去10年,互联网风口一直在快速迭代,从网约车到O2O、共享单车,再到短视频、直播,人们的认知也在随着行业的变化持续迭代。

“拥抱变化”成为互联网公司信奉的价值观,这也意味着大厂员工过去的经验和积累没有太多复用性。经验和积累不重要,也就意味着拥有10年工作经验的人和应届毕业生差别不像传统行业那么大,而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后者成本更低,且精力更旺盛。

一位最近选择主动失业的大厂员工反思,自己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十几年,一直在转型。大学毕业在门户做编辑,门户抢新闻、做流量的方法烂熟于心,但算法推荐出现之后,这套方法论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话题运营的玩法。当他因为疲惫和焦虑离开大厂,思考未来还能做什么时,意识到大厂的经验很难为其提供直接帮助。

在红利期没抓住机会多赚点钱成为很多大厂员工最后悔的事——既然工作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多赚点钱大概是最好的选择了。

职业焦虑的解药

财务自由之后退休是很多大厂员工信奉的工作哲学。过去几年,阿里、腾讯、滴滴、快手、字节跳动等大厂员工财务自由后,去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这也成为更多年轻人投身互联网行业的原因。

高薪以及财务自由是互联网大厂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并且激励他们持续为公司付出的方式,但互联网大厂似乎只懂得用高薪激励,并没有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上进行太多投入——员工除了财务自由之外,也没有更多可预期成长空间。

为了追求发展速度和效率,一些互联网大厂还通过快速招人组团队试验、业务不达预期快速裁撤的方式尝试新业务,员工在没有太多完整项目经验情况下就遭遇裁员(详见上篇《字节跳动为什么还在轰炸式招聘?》)。相比之下,诸如IBM、SAP、宝洁等外企有更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初阶员工获得培养能力提升,可以让整个职业生涯受益并可持续。

财务自由的故事仅仅存在于公司成长初期的一小部分人之中,对大部分大厂员工来说,更像是华而不实的梦想。在大厂员工为自己35岁之后的职业发展而焦虑时,财务自由的故事让他们的焦虑雪上加霜——尤其是当听说自己曾经的同学和同事赶上好机遇而财富快速膨胀的时候。

尽管知道当下的就业形势严峻,我见到的部分大厂员工还是更愿意相信通过跳槽继续实现薪资30%以上的涨幅,甚至还有人寄希望于“干一票大的”实现财务自由。他们更多把工作不顺心归咎于公司文化和部门领导,换一家公司就好了;虽然也知道自己在大厂做的工作并没有太多实际价值,甚至可有可无,他们依然愿意多花点时间在相同的行业中找到愿意给更高职级和更高薪水的工作。

前大厂高级产品专家、播客《三五环》主理人刘飞从大厂离职之后,试图在非大厂叙事逻辑下和朋友对谈,以发现不同的认知视角、不同的思维模式乃至不同的生活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谈之后,他反思到,很多人在大厂工作就以为自己在互联网圈里,实际上在大厂接触到的人和信息真的很少。和大厂中层沟通创业机会,他们的视角基本都是这个行业的市值、市场份额以及商业模式,大家已经习惯了大厂和大平台视角,反而忽视了身边力所能及的小生意。

在互联网大厂还没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之前,大厂员工的职业焦虑问题只能通过个人努力来消除——跳出大厂模式和大厂思维方式,很可能会发现一个新世界。在主动失业之后,也有一些大厂员工选择彻底离开互联网大厂:有人自己开店做小生意,有人进入传统行业,有人转型内容创作……在彻底离开后,很多人意识到最近10年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虽然焦虑,但也是幸运。

焦虑显而易见,幸运在于没有哪个行业像互联网行业一样,可以实现1年半跳槽一次薪水涨30%的神话。很多大厂员工工作5年就可以获得大几十万的年薪,在传统行业工作1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未必拿得到。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或资源,整理于网络或由网友提供,主要用于知识性分享与学习用途。若相关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处理。
短视频站长

直播2.5小时收入百万元,爆发中的虚拟主播

2022-6-29 8:50:41

站长

腾讯撕下了数字藏品的遮羞布

2022-7-26 13:55: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